用鲁迅的文章起名子有哪些
鲁迅的文章起名子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例子:
1. 《热风》:编讫于一九二五年。其内容主要是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旧礼教、旧文化,主张思想解放,提倡新文化。
2. 《坟》:编讫于一九二六年。共收入鲁迅1907年到1925年的作品二十三篇,其中以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、《灯下漫笔》、《论“费厄泼赖”应该缓行》最为有名。
3. 《华盖集》:编讫于一九二六年,集子取名为“华盖集”,与“华盖运”相关联,含有自嘲的意味。
4. 《而已集》:是鲁迅1927年所作杂文集,1928年出版。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,鲁迅先生既愤恨,又无能为力,“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,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。泪揩了,血消了,屠伯们逍遥复逍遥,用钢刀的,用软刀的。而我只有‘杂感’而已。连‘杂感’也被‘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’时,我于是只有‘而已’而已!”。
5. 《三闲集》:编讫于一九三二年,集子中出现“闲”字,是因为成仿吾批评鲁迅“有闲”,并且“有闲”有三种缘由,鲁迅先生以此为文集名。
6. 《二心集》:编讫于一九三二年,据鲁迅所讲,当时有一种小报有一个《文坛贰臣传》的栏目,第一个攻击的人就是鲁迅,鲁迅先生说,“在坏了下去的旧社会里,倘有人怀一点不同的意见,有一点携贰的心思,是一定要大吃其苦的。”取名为“二心集”,是鲁迅先生艰难处境的一种表现。
7. 《南腔北调集》:1932年2月编定,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。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《作家素描》一文中攻击鲁迅: 鲁迅很喜欢演说,只是有些口吃,而且是'南腔北调'。对此,鲁迅迎头反击道: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,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,实在是南腔北调。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,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。
8. 《伪自由书》:编讫于一九三四年,这个集子的文章是鲁迅在《申报》的《自由谈》栏目发表的杂文。鉴于国民党当局在书报言论自由方面的检查,鲁迅的杂文往往不能发表或被删改,也就不是真正的“自由”谈,只能是“伪自由”谈了。
9. 《准风月谈》:编讫于一九三四年,事情缘于《申报》的《自由谈》栏目中刊登作者“谈风月”的的启示,实际上是当时白色恐怖下人们“莫谈国事,多谈风月”的一种表现,鲁迅先生取文集名为《准风月谈》,表达的是对当时严酷现实的讽刺和反抗。
10. 《花边文学》:编讫于一九三五年,取名“花边文学”。出自鲁迅《花边文学》序言,就是说花边这个名其实是与鲁迅意见不同的人给他起的,他就笑纳了这名字。
11. 《且介亭杂文》:编讫于一九三五年,鲁迅当时住在上海租界,“且介”读作“租界”,因为有一段时间,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,这个地区有“半租界”之称。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,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,因此将“租界”二字各取一半,成“且介”,以表憎恨。
此外,鲁迅还使用过其他众多笔名,如迅行、L、干、豫、洛、旁、敖、隼、苇索、杜斐、何家干、一尊、余铭、译者、张沛、阿二、阿法、苗挺、直入、明瑟、罗怃、佩韦、周树、周悼、庚辰、庚言、孟弧、封余、荀继、茹莼、树人、候堂、飞斐、冬华、乐文、洛文、乐贲、乐雯、品音、记者、家斡、宴教、冥昭、焉于、梦文、雪之、常庚、曼雪、崇巽、符灵、康郁、隋文、越丁、越山、越侨、越容、楮冠、尊古、游光、遐观、编者、虞明、豫才、燕客、霍冲、孺牛等。这些笔名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寓意深刻,反映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态度。
上一篇:灰白猫起名食物有哪些品种
下一篇:返回列表